《賽》片紐約首映 魏導:比威尼斯版舒服

▲《賽德克.巴萊》劇照。

中央社紐約專電

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國際版10日正式在紐約首映,導演魏德聖對這個版本十分滿意,為相較於威尼斯影展的倉促版,觀眾會「舒服得多」,「如果大家不喜歡,都算我的」。

在台灣引發話題的《賽德克.巴萊》155分鐘國際版,10日晚間在紐約知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首映,導演魏德聖特別趕到紐約,向美國觀眾介紹這部敘述台灣原住民對抗殖民政權的歷史鉅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魏德聖表示,有機會到紐約參與首映,讓他「有點緊張,也有點高興」,畢竟首映後的口碑,對於明年2月中旬將在全美11個城市同步上映的《賽》片影響甚鉅。

對於這次的版本,魏德聖很滿意。他表示,參加威尼斯影展競賽,獲知必須剪出2個多小時的版本時,距離參賽剩下不到1個月時間,當時連台灣的完整版都尚未完成。

也因為時間倉促、措手不及,魏德聖說,為了維持故事的完整性,只好拿掉某些認為對故事發展沒有用的場景,卻忽略了感情與結局的醞釀,導致威尼斯版本和想像中的差距甚大,才會傳出他不能接受2個半小時版本的說法。

但這次,魏德聖說,電影已經完整剪接、上映,有時間重新思考,將電影元素重新發揮,所以10日晚間首映的版本是經過許多討論才剪接出的國際版。

魏德聖表示,完整國際版將戰鬥的場景能刪除的盡量刪除,只保留能維持劇情完整性的部分,但將許多人物的情感積累、情緒轉折、情感矛盾都加了回去,相信觀眾看了會「舒服很多」,他笑說,「如果今晚的版本大家不喜歡,都算我的」。

至於台灣電影要如何走出去,以《賽德克.巴萊》走向國際的導演魏德聖認為,海外華人的支持是第一步,透過海外華人向外國友人口耳相傳,將能使台灣電影逐步被國際接受。

魏德聖認為,過去台灣電影主要的海外市場在影展,發行這部份一直很難獲得認同,像是他先前拍攝的《海角七號》,其中的幽默感、文化元素,就很不容易被海外理解。

魏德聖表示,《賽》片雖然是以台灣高山原住民反抗殖民政權為題材,但是這種題材在全世界許多角落都曾經發生過,所以在國際上的共鳴性大,加上這部電影又與傳統英雄史實電影不同,而是站在認同原住民文化價值觀所拍出的電影,對於開拓海外市場有相當幫助。

儘管《賽》片已經賣出包括德國、北美、英國、法國等海外版權,但魏德聖指出,要讓台灣電影走出去,以海外華人為依托是重要的第一步,因為香港、大陸市場之外,北美、歐洲等地光是華人市場就相當嚇人了。

魏德聖認為,透過海外華人的口耳相傳,將台灣電影介紹給他們的外國友人,有助於開拓台灣市場在海外的知名度。雖然第一步會比較辛苦,但總是要開始走出去,否則永遠只能靠國內內需市場而已。

至於什麼樣的電影才容易被國際接受,魏德聖倒不是太擔憂,他認為,重點還是看哪部片子有機會能先打開市場。他表示,過去台灣人不看台灣電影,不見得是題材的問題,而是技術問題,這些年台灣電影的技術大有改善,也慢慢被觀眾接受。海外也是,一開始先異中求同,慢慢地即使是不一樣的元素也能被接受,成為具有東方獨特文化的題材。但魏德聖也強調,不是一定要全部符合歐美規則才能拍電影,還是該保留台灣特有的文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熱門影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