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泓/寫在金鐘50頒獎之前:三個誤解

文/鄭秉泓(第50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組評審)

今年受邀擔任金鐘50戲劇節目組評審,真的感到非常榮耀。也許是這回身在其中,因而對於8/26入圍名單揭曉後的眾聲喧譁有不同想法,加上坊間對於金鐘獎評選方式似乎仍充滿太多誤解,遂決定以此文做為說明。

以下文字,寫於「金鐘50」頒獎之前,僅僅是我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戲劇節目組評審團意見。

誤解一:金鐘獎評審是藏鏡人?

不是。金鐘獎評審名單在入圍階段時並不公開,會完整公佈於頒獎典禮現場發送的場刊裡頭。過去幾屆金鐘獎,Wiki上面有登錄「部份」的評審名單。其實金鐘獎該像金馬獎一樣,設置一個官網,並把歷年入圍得獎名單和評審名單整理出來,不過因為金鐘獎並非常設機構,所以現階段要成立永久性金鐘獎官方網站似乎頗有難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必須說明的是,電視金鐘獎要評選的項目繁多,以今年為例,分成戲劇節目類、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文教兒童節目類、綜藝綜合行腳類、科學節目類、動畫節目類、技術類(這組最複雜,除了評選「非戲劇類節目」的導演和導播兩個項目,還要從戲劇節目、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文教兒童、綜藝綜合行腳等不同組別的海量節目中,評選出攝影、剪輯、音效、燈光、美術設計共五個技術項目),總共七組,各組會推派一位召集人,所有評審共同以提名投票方式推選出主任委員。

▲藍祖蔚(中)因為擔任評審主委,負責對外發言,無辜成了炮灰。(圖/記者季相儒攝)

藍祖蔚擔任的是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的評審,其他六組不干他的事,但因被大家「陷害」推選為主任委員,所以必須代表本屆評審團出席入圍記者會,負責對外發言。主任委員並不像坎城影展或金馬獎主席可以掌控全局(各組召集人反而比較像是該組的主席),主任委員在記者會上的發言也不是個人意見,比較像是「整理並轉述」各組召集人所彙整的入圍會議結論。所以入圍會議之後,有人批評藍祖蔚又不是電視綜藝人,憑什麼嚴詞批評當前綜藝節目,其實是誤解了金鐘獎的評審方式,藍祖蔚當時的發言,只是傳達綜藝綜合行腳類的評審意見,如此而已。

至於到底哪些人在評金鐘?以我參與的戲劇節目組來說,評審有八成來自電視界的優秀編、導、演,老實說最沒資格最心虛的就是我了 XD。我們這個九人評審團,要先提出戲劇節目、戲劇節目導演、戲劇節目編劇、戲劇節目男主角、戲劇節目女主角、戲劇節目男配角、戲劇節目女配角、戲劇節目新人共八個項目的入圍名單,再從中選出得獎者。

誤解二:金鐘獎評審都只看連續劇的精華剪輯版?

不是。看精華剪輯版評選的方式老早就改掉囉。就今年評選規則而論,每個報名單項,可提供「至多四集」供評審觀賞。換句話說,倘若有部13集的戲,報名了戲劇節目、導演、編劇、男主角、兩個女主角、三個男配角、三個女配角、兩個新人,那麼總共就會有14個報名單項,評審會收到14x4=56集,這56集可能會全部都是同樣的4集,也可能囊括全部13集,端看報名單位的策略取捨(例如後半段拍得不好,故只選前半段集數)與用心程度(專心幫演員找較有發揮的得獎場集數)。

評審將報名單位提供的集數全部看過,是最基本的義務。身為評審,只要針對報名的集數進行評選即可,但因為一齣戲的完整性實在非常重要,倘若某些單位提供的集數重複性太高(例如14個單項一律都只提供該齣劇集的1-4集),評審們往往還是會想辦法例如先去查分集大綱,再自行將漏掉的幾集找來看過。不過長壽劇就真的沒辦法全數追完,除了報名單位提供的四集以外,頂多只能自行先查資料再跳躍性地追些重要集數而已。另外補充一點,倘若有某位演員表現很好但並沒有報名,評審是無權自行提名他的。

誤解三:長壽劇是否報不了金鐘獎?

金鐘獎入圍名單揭曉後,演出《世間情》惡女郭佳佳爆紅的曾莞婷在個人臉書上發表對入圍名單的感想,她感嘆八點檔很難擠進金鐘獎的入圍門檻,就算上山下海搏命演出,犧牲很多人生時間,卻礙於規定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讓她出道多年仍感到很遺憾,坦言曾經想過:「我在這行業的意義跟貢獻在哪裡?」

曾莞婷日前感嘆八點檔很難擠進金鐘獎。(圖/翻攝曾莞婷臉書)

首先我要跟曾莞婷說,絕對沒有「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這回事。無論長壽劇偶像劇還是情境劇,都可以自由報名,就算某電視台基於某些考量而沒有提報在他們頻道播出的某齣劇,該劇集的製作人也可以自行報名,倘若報名單位忘了漏了或者基於某些理由並沒有幫其中一位演員提報個人單項演出,該位演員倘若在意金鐘獎,不妨儘早在金鐘獎報名開始之前,就主動跟負責提報的電視台或製作單位溝通協調。當然,這一切都必須趕在報名截止之前。

以今年為例,八點檔長壽劇如民視的《龍飛鳳舞》(全長205集,每集超過2小時)和《嫁妝》(仍在演,目前已破200集,每集超過2小時),台視的《艋舺的女人》(全長80集,每集一小時),華視的《愛你沒條件》(全長71集,每集一小時)都有報名,此外,集數較少、通常有拿到文化部補助、標榜「製作精良」的三立「週五台灣好戲」的《阿母》(全長25集,每集1.5小時)和《珍珠人生》(全長22集,每集1.5小時)也有報名。

在此我想趁機導正一個觀念,拜託別再稱呼上述劇集為「本土劇」或是「鄉土劇」了。1990年,華視製播《愛》(導演李岳峰今年最新作品正是《愛你沒條件》),那是台灣第一齣混合使用國語、台語兩種以上語言的八點檔連續劇,全劇總共播出68集,就此成為日後所謂「本土劇」、「鄉土劇」、「長壽劇」濫觴。在那個本土意識風起雲湧的年代,以本土、鄉土、台語作為號召,從《愛》(1990年)、《緣》(1992年)、《牽手出頭天》(1994年)、《台灣水滸傳》(1994-1995年)以至稍後的《第一世家》(1997年)、《阿扁與阿珍》(2000年)等劇皆被冠以「本土」之名,在20年前自有其必要性,但21世紀的台劇在本土化方面早已相當多元且純熟,如今委實不宜再將三立、民視的長壽劇與「本土」、「鄉土」綁在一起,以免造成誤解,同時也窄化了真正「本土劇」的定義。我認為真正的本土劇,和用什麼樣的語言無關,真實、誠懇地呈現發生在這片土地上過去與現在的其人其事,才是最重要的。

再回到報名本屆金鐘獎的八點檔長壽劇和三立「週五台灣好戲」上面。這幾齣劇集在個人演出項目的報名總額非常可觀,但為何演員竟無一入圍?難道《愛你沒條件》的王淑娟和《阿母》的方文琳表演還不夠好嗎?是的,她們非常好,在這樣一齣大大小小角色悉數遭電視台與製作單位基於一種「共謀默契」而極盡所能剝削扭曲的長壽劇裡頭,她們的表現簡直是可圈可點、無懈可擊。

▲王淑娟、方文琳演技無懈可擊,卻因戲的整體品質,而錯過金鐘獎。(圖/翻攝臉書)

然而我也因此陷入了天人交戰。我是應該鼓勵這兩位即便在一齣播到後段愈益荒腔走板的粗糙長壽劇中演技依舊卓越的敬業演員?還是要鼓勵那些在集數適切劇情不灌水的「非長壽劇」中有優異表現的其他演員們?每位評審所投下的那一票,最終總是主觀而私密的,我之所以選擇後者,是因為我在意一齣戲的「整體品質」,即便王淑娟和方文琳的表演深度與厚度,絕對超越《龍飛鳳舞》、《嫁妝》和《艋舺的女人》眾女角(而且這三齣劇的女角總給我一種流於「千人一面」的刻板印象)太多,一旦我想到她們演出的是《愛你沒條件》和《阿母》這兩齣不真實、不誠懇地操弄人性情感的狗血戲劇,我還是投不下去(但我要強調,這兩位優秀的女演員在劇中所傳達的情感,卻又是真實且誠懇的)。

不同的評審組合,往往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檢視過往金鐘獎名單,張晨光、徐亨和雷洪就曾分別以《日正當中》、《意難忘》和《娘家》三初長壽劇拿下金鐘獎男主角、男配角獎。長壽劇的問題,不只攸關電視台、製作人、編導和演員,更是與閱聽人的收視習慣及口味偏好息息相關。對我來說,一味炮製煽情潑灑狗血的長壽劇,就是電視台利益考量之下的一種策略性選擇。它品質的確不好,可它的收視率卻是其他優質戲劇的數倍以上,它提供了苦悶的台灣人一個適時的情緒出口,而這正是它的存在價值——凸顯出當前台灣電視圈極其惡劣的產製環境,以及進步空間相當有限的閱聽水平。

因此,參與長壽劇的幕後劇組和幕前演員真的沒有必要妄自菲薄,不妨日後多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往「非長壽劇」發展,去找到一個真正有稜有角、有挑戰性有突破性、而非「內容農場式」、有血有肉的角色,好好消化咀嚼然後詮釋,好好完成一個真正的作品,相信假以時日一定會得到肯定。

●鄭秉泓

高雄人,大學時念的是法律,研究所卻理直氣壯研究起電影,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編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及《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目前在大學教電影,在高雄電影節擔任短片策展人,但最愛始終是透過網路自由發表影評。

►►►更多金鐘50相關報導◄◄◄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熱門影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