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娜鮑許× 文溫德斯 舞蹈、劇場的重新定義
圖、文/Cue.電影生活誌
2009年,6月,德國女性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ch)罹癌辭世,享壽68歲。此一消息傳開,不勝唏噓。
1972年,碧娜鮑許接下烏帕塔芭蕾舞團(Wuppertal Opera Ballet)藝術總監一職,將其名改為「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旋即為舞蹈歷史寫下新頁,在藝術成就上,依循德國二戰後表現主義精神,重新定義了舞蹈與戲劇之間的分界,為世人的舞蹈體驗揭開了全新視野,其影響力至深,成了20世紀以降,大部分舞蹈創作者的創作示範與靈感依據,也改變了許多觀眾的觀賞態度與品味,她無疑是在對過去傳統進行根本的改革。剛開始舞蹈界反彈聲浪不斷,甚至其重要作品之一《康乃馨》赴印度演出時,德國外交官裡部分人士認為是一場不入流的演出,但這反而更加確定了她的創作本質與目標─「透視與拆穿所有的本質」。
碧娜將人性哲學思維帶進了連續動作之中,她曾說過:「我在乎的是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從真實生活中取材,以「社會化的重複動作」激發舞者/演員的創作思考。在劇場裡,無論是戲劇或是舞蹈的表演者都知道,「走路」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難的「動作」,是一項表演者需要最講究與練習的連續姿勢,這個在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動作,因為在成長經驗中不同的學習方式,而在相同中出現細微的相異性,而在舞台上,它代表了角色的精神與意義,在碧娜的作品中,常以單一的「走路」來呈現角色與畫面,透過點(單一角色的連續動作)連成線(加入其它角色),來構築整個面,即大量舞者/演員出現在舞台上,以呈現最真實的人生狀態。
碧娜說:「跳吧,跳吧,否則我們將會迷失……」這句話帶領著溫德斯一行人向前。2011年,《碧娜鮑許》在柏林影展首映,搭以好萊塢商業片慣用的3D技術,一開始還是有舞迷影迷們無法接受,但在影片結束後,許多人紛紛落下感動的淚水,驚叫著:「碧娜,她一直都在……」是的,她將一直都在,無所不在。
撰文:廖崇捷 圖片提供:原子映象
*本文節錄自《cue.電影生活誌》5月號,完整精采內容,請見雜誌。
*《cue.電影生活誌》5月號──哆啦A夢 誕生前100年祭 上架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