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你背後「潑髒水」? 林萃芬揭露4種常見造謠者的心理動機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圖/時報出版提供)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林萃芬
摘自/時報出版《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

演藝圈近日掀起「大嘴巴風波」,不實流言讓不少藝人形象受損,甚至引發人際決裂。類似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屢見不鮮,無論是造謠、誹謗或是誤傳,都可能對心理造成嚴重創傷。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說話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一書中提到,許多人面對流言時,會產生急性壓力反應,腦中不斷浮現惡意言論導致失眠,甚至引發焦慮、憂鬱、恐慌等身心症狀。

造謠的常見模式:從演藝圈風波看人際攻擊
近期,藝人小優遭經紀公司老闆吳宗憲證實解約,起因是她「大嘴巴」亂傳緋聞,引發眾多藝人不滿。事件爆發後,宋羽葤公開錄音檔,指控小優造謠她與胡瓜的關係,甚至散布她「靠關係拿主持棒」等說法。而原本與小優交好的閨密玥熹,也公開對話紀錄,強調自己曾多次遭受不實攻擊,讓事件持續延燒。林萃芬指出,這類「潑髒水」行為並非偶然,而是出於某些心理動機,常見的有以下四種類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嫉妒心理:見不得別人好,故意破壞名譽
某位女性朋友多次戀情無疾而終,後來才發現,每當她交新男友,閨密便趁機誹謗她「性經驗豐富、不檢點」,導致對方退避三舍。類似情境也曾發生在演藝圈,某位新星因被人惡意指控「酗酒、出賣身體」,最終不堪輿論壓力選擇輕生。

2. 渴望關注:用流言操控關係
一名女子婚後隨夫赴美生活,起初以為與婆婆關係融洽,未料婆婆在丈夫面前表現友善,卻私下散播負面言論,讓丈夫漸漸疏遠她。最後,女子因無法承受精神折磨選擇離婚,卻發現即使婚姻結束,外界仍將她視為「不孝媳婦」,讓她對人際關係產生極大不信任感。

3. 報復心理:利用流言孤立他人
疫情期間,曾有人為了報復他人,在網路上散布「某人確診但仍趴趴走」的不實消息,導致當事人遭受異樣眼光,甚至失去工作。雖然警方最終查明真相,但對當事人造成的心理傷害已無法挽回。

4. 追求流量:以造謠換取關注
部分網紅、媒體為了博取點擊率,會刻意散播聳動不實的內容。例如,有女性只是去拿快遞,卻被網友偷拍並附加惡意敘述,標籤為「人妻勾引快遞員」,導致當事人陷入輿論風暴,甚至因此罹患憂鬱症。

如何應對不實流言?
面對造謠與誣衊,許多人會選擇沉默或試圖澄清,但往往效果有限,甚至讓自己陷入更深的心理壓力。林萃芬在書中強調:「不要只告訴受害者『不要在意』,而是要幫助他們拆解謠言,還原事實。」她提供三個關鍵策略,幫助人們在流言蜚語中保持心理穩定:
1. 尋求支持系統:與值得信賴的朋友、家人或專業心理師討論,不讓惡意言論影響自我認同。
2. 運用公正平台澄清:若情況嚴重,可透過媒體或法律管道,確保事實不被扭曲。
3. 建立心理防禦機制:意識到造謠者的心理動機,降低對不實言論的情緒反應。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圖/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作者林萃芬,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該書分享藉由深入淺出分析各種常常聽到的語言,說明語言背後的心理動機外,也整理出不受傷害的應對方式。

03/31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573 2 2417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生活熱門新聞

爸媽賴定有刺青!19歲妹怒脫光「證明清白」

快訊/4縣市大雨特報 清明連假變天時間曝

牛五蔵「2盤肉破萬」惹議!消保官要查了

他名字有「褔」唸錯32年:不是ㄈㄨˊ!

柯文哲就醫!醫師喊「小弟的猜測全部命中」

長榮航空機票下殺3158元起 即起限時15天開搶

台灣連5天沒地震 專家示警:要小心了

快訊/8級強風來了 「全台下2天」雨最大地區曝

好市多改電子掃卡!「5人同行怎辦」答案曝

最快今強制出境!小微委屈哭了「被霸凌」

漫畫家預言7/5日本恐強震 專家:南海海槽是指標

牛五蔵道歉遭炎上 重發文悄悄刪一行字

快訊/深夜大雨特報!北北基桃雨不停

即/台灣東部海域19:26有感地震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