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S/陳藹玲 不監督功課卻監督政府

圖、文/KIDS 親子時尚品味誌

Photography_DJ Chen Editor_Zoey S. 部分圖片提供:富邦文教基金會

從女主播到蔡家兒媳,這樣所謂夢幻其實標準的立業成家之路,陳藹玲自覺平凡但難免備受矚目。

之後當了媽媽、同時推動文教,即使退居幕後,他還是忙碌充實、相關新聞也不曾少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公眾人物的既定事實,讓陳藹玲不卑不亢地付足了社會責任,把媽媽角色的溫柔與堅毅,在教育大眾的領域裡,付諸實行。

“攸關下一代的議題,媽媽多少都該盡點力”

之於身家背景,陳藹玲並沒有太多包袱,同任何母親一樣,母愛是他的中心思想,碰巧這份愛很大,所以從家裡到街頭,無所不包;近年來從監督媒體到監督政府,媽媽圈都由他主事。

外人看來分身乏術,他倒是處之泰然,要如何一兼二顧當個媽媽董事,且聽他娓娓道來。
(K= KIDS 陳=陳藹玲)

K 怎麼會想投身社會議題,婚後只要在家監督孩子功課,不是會比現在輕鬆很多?

會有這樣的假設應該來自大眾對我婚姻的想像。

在婚前,我本來就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婚後當了媽媽,對我來說,這雙重身份意味著雙重責任,從事兩者在本質上更有個共通性,就叫做教育。

所以致力於教育,才是我切入社會議題的角度, 與其執著孩子功課個人成就,不如盡力去維繫他們也會面對的世界,教育大眾與教育孩子,其實是不分優先的,因為孩子終究也會成為大眾的一份子。

K 假如上綱到教育,媽媽之於個人的教育,終究是階段性任務;但教化大眾,聽來是條漫長的路,所以要肩負這個任務,還是要做好心理準備吧?

應該是說,這樣長遠的目標通常是沒有終點的,所以問題不在有沒有心理準備,而是要認知這個前提,然後準備的該是有效的做事方式吧。

K 講到有效,由你發起的「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倒是做了很好的示範,艱澀的能源問題,因為媽媽的加入,變得親民許多也得到更多關注,這是預料中的效果嗎?

簡單地說,核電本來就不該是跟大眾有距離感的議題。

且先不論能源,迄今全球無解的核廢料,就是一個不該存在的潛藏災難,更何況,台灣先天條件及廠房技術都未達標準,政府就不該冒然興建。

我並沒有費力登高一呼,我只是盡力扼要地傳遞事實,建立一個透明的資訊平台,這也是聯盟一直希望政府做的。

事實上,聽到如此危機,為了下一代,每個媽媽都會站出來。

K 溫情訴求往往奏效的很快,但公眾議題總還是需要社會運動才能確實發聲,假如聽到一些“溫情有餘,專業不足”的批評,怎麼面對?

其實聯盟裡的媽媽們都各有專業:律師、醫生,當然也有全職媽媽,我們也跟一些更資深的反核團體有良好串聯。

只是我們做法不同,不激烈抗爭維持在一個中性的角色,是刻意地不強迫推銷立場,也才能讓部分民眾不會因為害怕被貼上標籤,而與反核、甚至任何其實正義的公眾議題劃清界限。

假如因為這樣而必須面對什麼批評,其實我是看得很開的,畢竟這是台灣人的共同命運,知道有多數人同為一個正確性而努力,就很好。

“很感謝家裡理解我的行事風格,讓我有幸得以維持我的信念,甚至分享”

K 在許多團體裡都是靈魂人物,身兼數職又是四個孩子的媽媽,這樣的生活,忙的過來嗎?

有比較值,就不會覺得現在的生活特別累,現在孩子都大了,比起以前,才結婚六年就連生四胎的那段日子,那才是手忙腳亂。

K 那就聊聊以前那段,還是新手媽媽的時候,是怎麼度過的?

我覺得借助長輩的經驗很重要。

一開始當媽媽,向當過媽媽的人取經當然是最快的方式,那時我的母親、婆婆各自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不過隔代教養在價值觀上還是有出入,舉例來說,我家老三吃飯配電視這樣的舉動,在我父母的眼裡是沒什麼關係的,那我公婆那邊呢,是小孩要哭要鬧都不抱,等他自己安靜。

兩種如此不同的態度,我還是會自行取捨,有自己一套的教養方式,上一輩其實也不會太過干涉;提供幫助,但不過分涉入,我想應該就是我們家通用的媽媽原則。

K 即使在為小孩選擇教育環境時,他們都不會有意見?畢竟其他精英家庭動輒把小孩送出國, 你的四個孩子都在台灣受普通教育,這個決定沒有受到家裡質疑嗎?

講到這我真的十分感謝,我的父母、公婆在教育上的確是支持我的,沒錯,我的四個孩子都在台灣受教育,甚至選擇就讀蒙特梭利,非主流體制內的一種教育方式。

一開始公婆也是不太放心,還曾經到孩子上課的地方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先生居中解釋,婆婆也明理的情況下,這選擇就這麼定了。

其實我倒是有點緊張,這畢竟是為孩子踏出的第一步。

K 那後來呢,留在台灣的蒙特梭利,這決定有在孩子學習生涯中印證了什麼嗎?

我認為三歲定終身這句話自有它的道理,當初會選蒙特梭利 ,是因為他們有個理念很吸引我,“大讓小,小聽大”,對於我們家四個年齡相近的孩子,更是非常受用。

看到一間教室裡,不分年級、年齡相仿的孩子一同活動學習,這樣沒有分類分階級的相處,就是一個理想社會的小小縮影,讓孩子及早在這樣沒有規範、卻提供支持的環境自我學習,我相信對他們的未來絕對有好的影響。

我想,要談印證可能沒什麼直接證明,不過,我這幾個孩子在後來學習的路上都視“尋找自己的興趣”為要務,比較主動的態度,跟兒時經驗一定還是有關的。

K 當他們主動尋找興趣時,你在這過程又扮演什麼角色?

我覺得很多父母都誤解了教育的定義,所以總是扮演不好自己的角色。

首先,教育過程應該是發現天賦,讓天賦自由,所以一旦孩子們確認所好, 理應不是還要一再強拉他的弱項,而是再提升他的強項,更加突顯他的優點,也相對提高了他的獨特性,這才是把每個孩子視為個人的做法。

K 那四個孩子現況呢?有各自依著他們的脾性成長嗎?

陳 他們應該都已走在他們人生的正軌上了,即使中間有些跌跌撞撞,這反而令他們平凡而勇敢。

父母跟孩子能在一段生命中相互陪伴,是累世的因緣,孩子終究會長成跟我們不同的人,或者家庭會帶給人些許影響,但靈魂是原生而獨特的,這麼想的話,孩子會不會依著什麼長成什麼?或者就不是非得揭曉的答案了。

Profile

陳藹玲,與蔡明忠結縭六年就成了四個孩子的媽。

現任「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的陳藹玲,也是「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的召集人,常常需要站上第一線擔任發言人的角色,對於親身上火線,其實並不陌生。

早期發起「媽媽監督媒體聯盟」,更早之前是台視新聞主播,對社會議題一直十分關注,並不因為人生進入不同階段而熱情稍減。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KIDS 十月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熱門影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