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導演趙薇 炮轟大陸影業荒唐三事
文/康育萍
近年,以中國市場為票房主戰場的中台合拍片暴增,許多人摩拳擦掌,準備搶賺中國錢,卻忽略背後的風險。
今年五月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簡稱《致青春》)破人民幣7億元票房,被冠上「中國最賣座女導演」封號的趙薇,近日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卻一語道破中國市場背後的三大迷思。
「(中國)投資人有錢就去投資嘛,他們沒有專業,根本不懂創作。」她談起《致青春》的籌備過程,瞪大了眼睛直言。趙薇坦承,從知名演員轉做導演,第一次和資方談判,仍然心力交瘁。
出錢是大爺
資方投資,只關心賣不賣錢
第一,投資方不看劇本,只看市場。
回顧近年中國電影賣座類型,從古裝大片到都會愛情小品,或是「接地氣」的喜劇,而《致青春》由偶像男星趙又廷、韓庚擔綱,主題又是愛情故事,理應受投資方青睞。但,趙薇找來香港導演關錦鵬擔任監製,加上有中國金牌編劇之稱的李檣改編著名小說,卻還是被打回票,「他們認為太嚴肅了,這不會賣錢的,不夠市場。」
曾參與多部合拍片製作的監製黃志明就表示,《致青春》講的雖然是愛情,但其實是部「有深度」的文藝片,「沒人相信文藝片能在中國賣錢,」所以,即使是趙薇出馬,也得吃閉門羹。
趙薇回憶,當時投資方另外找了一群編劇,「瞎寫出一套劇本」,加入許多搞笑,或浪漫、小清新元素,只為了讓電影更賣座,她卻不想迎合主流市場口味。
最後,雙方協商破裂,投資方還曾威脅不讓劇組開鏡,演員、工作人員都簽了約,也無法上工。對此,關錦鵬認為,如果《致青春》的導演不是趙薇,自己有錢、有資源堅持創作理念,才讓資方妥協,換作其他新人導演,恐怕也只能乖乖聽話,拿錢辦事。
卡司擺第一
選角保守,新導演難出頭
第二,看重卡司,新人導演、演員難出頭。
16年前以《還珠格格》電視劇中小燕子一角走紅兩岸三地的趙薇,第一次當導演,被投資方視為一大賣點,早在談合作初期,就希望她能夠自導自演,不要讓毫無知名度的素人飾演女主角。
談到這,今年三十七歲的趙薇大笑,「太荒唐了,這部片子就是講青春的,我如果演了,那周圍一幫人都得跟我這麼大,」。
這也可以看出,當中國電影「富起來」,一部中、小型電影製作成本上看千萬,大製作動輒數億元,為避免大額投資血本無歸,投資方在選材、選角上更保守,缺乏票房保證的新導演也難受重視。「新人導演是滿慘的。」面對中國投資方的強勢,趙薇也感慨。
抄襲一窩蜂
誰紅就抄誰,質跟不上量
第三,跟風、抄襲,電影題材一窩蜂。
現在《致青春》正夯,難保中國不會再吹起一陣青春、懷舊風,重演一窩蜂現象。「聽說現在廣電總局收到將近兩百本劇本,都跟《致青春》差不多。」黃志明說。
對此,關錦鵬也認為,現在中國觀眾喜歡看像《致青春》這種貼近生活、反映現實的電影,全因為過去一窩蜂拍古裝大片,讓人「審美疲勞」,導致票房持續低迷,如今,電影人如果想在中國市場開紅盤,唯有不斷開創多元題材,而不是跟風、抄襲,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 更多報導 】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