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軍備競賽、增加壓力?學習歷程檔案成學生「照妖鏡」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認為這制度目前的最大的效果是,強制把學生日後必須面對的東西,提前到高中來嘗試與解決。它因此發揮了照妖鏡功能,放大了某些本來就存在、遲早得因應的問題。

學習歷程檔案,教育部,108課綱,大學,職涯,資本主義,履歷表,面試,哲學

▲先前有人連署,希望108課綱廢除學習歷程檔案。(圖/翻攝自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 哲學開箱文/哲學教育、學習顧問、思辨應用

又有學生連署,要廢除實行沒多久的學習歷程檔案制度。這制度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學生能盡快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志向,或至少不要只當考試機器,但許多人覺得它沒用、不公平還造成軍備競賽。

先簡介一下學習歷程檔案。它要求學生們在高中三年的時間內,產出並記錄自己的非分數學習成果,譬如社團幹部、愛心志工、參賽得獎、寫作或任何形式的作品等。這是申請大學備審資料的一個重要部分。

也就是說,越能具體展現自己的學習歷程,在申請各大學科系時,就更有可能被錄取。這無疑帶來了不少壓力,只是有些人認為這壓力完全沒必要,而另一些人認為這多少有意義。

學生「照妖鏡」

先說結論:我認為這制度目前的最大的效果是,強制把學生日後必須面對的東西,提前到高中來嘗試與解決。它因此發揮了照妖鏡功能,放大了某些本來就存在、遲早得因應的問題。

譬如,最常見的廢除理由是:「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科系的,還是不知道。」暗指學習歷程制迫使大家付出極高成本。但卻沒有預期中的正面效果。這個「無用說」可以分成兩點來看:一是成本過高,二是成效不彰。

由於這幾年大學的休退學比例直線上升,社會上也出現很多讀完某科系、再毅然換跑道的案例,「如何一開始就選到有興趣的科系」迫切需要解答。從這一角度來看,宣稱學習歷程制成本過高,似乎沒有抓到重點,因為等你讀了幾年大學才發現不適合,這成本才真的有夠高,無論對校方或對你自己都是。

學習歷程檔案,教育部,108課綱,大學,職涯,資本主義,履歷表,面試,哲學

▲學習歷程檔案目前的最大的效果是,強制把學生日後必須面對的東西,提前到高中來嘗試與解決,例如在求職面試恐會遇到的事情。(圖/Unsplash)

至於成效不彰一說,現階段是成立的,很多人都如此認為,包括我。但這頂多推論出,學習歷程制有很多地方需要磨合與改善,而非直接廢除。如果承認「選到興趣科系」的迫切性,那麼廢除學習歷程制的有力主張,必須伴隨更好的解決方案,否則就很像是在逃避問題。

此外,「無用說」有個詭異變形:「就是不知道要讀什麼,才更要努力念書。」雖然我能理解,某些學生會把自己考試機器化,進而獲得好成績與眾人肯定,但殘酷的事實是,社會上沒有哪些工作是讀書刷題考高分就有薪水領(有誰知道的話麻煩告訴我)。講難聽一點,這是在把必須做的選擇給盡量延後。

學習歷程「急就章」?

另一個反對理由是:「檔案通常都是在截止前熬夜趕出來的,大家短時間內的想法也都差不多。」暗指大家的水準都一樣,因而在大學申請上沒什麼參考性。

這一情況確實不少見,但無法否認的是,也有些學生會提早規劃,花許多時間心力產出有說服力的成果。你不能因為自己都臨陣磨槍,來說大家都臨陣磨槍,甚至說那些認真的人白費力氣。

據我觀察,會覺得臨陣磨槍理所當然的人,對於成果產出的水準與成本,恐怕毫無概念。譬如我教閱讀寫作,都會跟學生說,你要產出1,200字的知性心得,得花4-6小時閱讀標重點,再花4-6小時撰寫與修改,方能有基本水準。當然我不否認有少數人特別厲害,但很多人必須花這些時間成本,文章才會有可讀性,而非得花很大力氣看懂的那種。

很多人沒這概念,不知道要提早規劃,結果就是臨時搞出半成品,還覺得自己已經努力滿足要求,如果沒獲得回報就是制度太爛或不公。所以,若你不跟學生強調進度與時數(我後來每次上課都講),就會有人最後一天才打算生一篇出來。

學習歷程檔案,教育部,108課綱,大學,職涯,資本主義,履歷表,面試,哲學

▲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習歷程制迫使靠速成技巧拿成績的學生,離開他們的舒適圈。(圖/Unsplash)

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習歷程制迫使靠速成技巧拿成績的學生,離開他們的舒適圈。但離開之後要怎麼辦,還沒有很明確的習慣、機制與文化,從而導致了認知落差極大,譬如只花一兩小時要寫上千字,再來說大家寫得都差不多。

這類說法同樣有個詭異變形:「大學教授才不會看這些」或「大學教授只會看這個那個」。其實我很難理解,為何很多人認定自己比大學教授還了解大學教授。儘管熬很多夜搞出很多半成品,卻不知到底有沒有用,讓人相當不爽,但這應該是要批評審查標準不透明或不穩定吧?

然而我必須承認,軍備競賽之類的批評(更多人花更多力氣在競爭之上,但整體效益沒有增加)算是有道理。但這從根本上說,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共識,因為學習歷程制就是把以後出社會面臨的狀況,部分提前到高中來實現,譬如讓你更早練習如何準備履歷表與工作面試。

或許有些學生討厭這種社會篩選,因而要去攻擊學習歷程制,但學習歷程制只是表面,它只是更具體地反映了一種競爭文化。如果你在找工作時,抱怨說「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或「花一堆時間準備履歷和面試但根本沒用」,大家絕對會說這是你自己挑東挑西,沒人會說求職潛規則出了什麼問題。

這類慣性思維已開始適用於大學申請,而且看來難以逆轉。最近在看一本書,說明美國如何從品德文化(強調成熟穩重)轉變為個性文化(強調自我展現),而這跟整體經濟社會的轉型有關。我覺得臺灣也踏上了這條不歸路,而教育體制會經歷很長一段磨合期。

熱門點閱》

► Omicron連環爆!年關將近 強化NPI以阻社區大流行

► 吳崑玉/罷昶不過由天幸 中二無顏緣數奇

► 苦苓/王朝終於走向末路

► Omicron影響經濟榮景 2022 年亞洲成長進入穩定期 但需注意重大風險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哲學開箱文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