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怎拍400年前臺灣?「幕後有4位高人指點」身分曝光
記者洪文/綜合報導
魏德聖導演團隊傾全力打造的《臺灣三部曲》預計8月開拍,最近釋出「《臺灣三部曲》文史考究-臺灣史篇」影片。為呈現400年前大航海時期的臺灣樣貌,劇組找來歷史學者翁佳音老師、賴英泰老師、林逸帆老師擔任顧問,也請來研究西拉雅語的李淑芬老師擔任語言指導老師,協力打造史詩,根本像是幕後有個博物館。魏德聖稱讚歷史學家的心是寬大的,用宏觀的角度幫助劇組,也經常被提醒:「你們是來拍電影,不是來做學問的。」
▲魏德聖導演 (左起)請教翁佳音老師及、林逸帆老師歷史問題。(圖/米倉影業提供)
早在21年前,魏德聖導演開始創作《臺灣三部曲》劇本,更花了2、3年時間研讀史料,他說:「荷蘭時期的臺灣有趣在於,西拉雅人、漢人、荷蘭人三方的交會,是東西方文化的衝擊和融合。」《臺灣三部曲》的工作人員也必須熟知歷史背景,要在短時間內消化如此龐大的資訊相當不容易,劇組為此特別成立了「田野組」,專門彙整歷史資料,除了歷史文獻參考,也找到歷史學者加入。
▲翁佳音老師是《臺灣三部曲》的歷史總顧問。(圖/米倉影業提供)
魏德聖導演說:「我們拍漢人海盜,那他們穿什麼呢?史料中有明朝的服飾,但是在海上拼搏的海盜,不會是儒生或老百姓的樣子,他們也會遇到荷蘭人、日本人等等,各種文化的碰撞融合,這都是我們在拍攝時要去思考的。」為此,團隊多年前主動聯繫中研院的荷蘭、西班牙及明鄭時期的臺灣史專家翁佳音老師,幫助建構《臺灣三部曲》的世界觀。
談起參與《臺灣三部曲》的心情,翁佳音老師說:「我們這些歷史學家,常常講故事大家都睡著,如果有一個電影導演跟學術界合作,互相對話,希望把歷史的思想、美妙之處及悲劇透過電影讓大家看見,去想我們臺灣的過去是怎樣,所以我也非常願意幫忙魏導。」
▲林逸帆(左)與賴英泰老師。(圖/米倉影業提供)
不過要還原400年前的臺灣不容易,不管是器物或是生活方式,都只能從資料中參考,但電影在尊重史實同時,也有創作空間,翁佳音老師時常提醒大家:「只要大歷史方向不要錯誤,不要鑽牛角尖,你們是拍電影的,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去發揮想像力,戲劇才會好看。」
魏德聖導演也說:「創作一定要站在當時人的環境去思考,這是第一要件,也要體諒人物的生活背景。」他在寫不同的角色時,會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寫劇本就像在體驗不同時代的生活,我穿越時空變成另一個人,這個創作過程雖難,但對我來說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賴英泰 (左起)老師與翁佳音老師為《臺灣三部曲》找資料。(圖/米倉影業提供)
▲翁佳音老師提供古籍作為《臺灣三部曲》道具參考。(圖/米倉影業提供)
賴英泰、林逸帆老師是翁佳音老師的學生,賴英泰老師提到:「回頭看17世紀,是一個很寬闊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臺灣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很多,如果可以把這部分拍出來,這是我期望這部片可以達到的目標。」林逸帆老師則說,為《臺灣三部曲》進行資料收集時,仍有許多史料未記載的空白之處,但她感性表示:「由魏導和魏導的團隊,來進行填補或是美好的想像,我覺得這也是美好的結果。」
協助劇組進行西拉雅語教學的李淑芬老師也說:「我很榮幸這輩子參與臺灣三部曲,真是三生有幸,讓大家知道西拉雅族還是存在,透過這個作品更認同自己的身份。」
▲李淑芬老師負責《臺灣三部曲》的西拉雅語翻譯。(圖/米倉影業提供)
▲李淑芬老師希望透過《臺灣三部曲》讓更多人看到西拉雅文化。(圖/米倉影業提供)
《臺灣三部曲》透過3個族群、3個視角呈現400年前的臺灣,電影預計今年8月開拍,目前高雄南星計畫區及大鵬灣的主場景搭建中,由於電影聚焦大航海時代,也將有不少船戲,劇組也在進行造船的設計,包括商船、快艇及戎克船都將在片中呈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