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是孔劉拍《金智英》的原因:他才能替鄭裕美頂住社會壓力
文/多雲時晴
小說vs.電影
在臺灣首映日的下午,我獨自把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看完了。去年我也曾為這本書寫過專欄(韓總統接班人性侵秘書判無罪!《82年生的金智英》就在你我身邊),當時因為被安熙正性侵秘書卻獲判無罪的結果激怒,也是對為什麼韓國男明星看過這本書後都安然無恙,女明星讀過此書後卻會被焚燒照片,這種社會狀態的反思。
▲鄭裕美主演《82年生的金智英》改編自同名小說。(圖/翻攝自博客來、車庫娛樂提供)
《82年生的金智英》的原著極為好讀,可以說它平鋪直敘到近乎沒有文采,只要幾個小時就能輕鬆讀完。當時,這本書確實給予我許多反思,但並沒有達到令人愛不釋手的程度,因此讀完後便被安靜地置於書櫃中。直到電影選角、開拍的消息公布後,才又重新喚起我的期待。
小說的金智英代表的是一個「揭露」的過程。從出生到結婚生子,小說中的金智英充分告訴大家:這些社會中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全部都不合理。甚至當金智英生病、意識到生活中的不公平之後,結局卻仍舊告訴我們,根深柢固的觀念使得社會層面的改變依然徒勞無功。
相對地,電影的金智英則是一個「療癒」過程。金智英的丈夫非常帥氣、聰慧又主動,而不像小說中欠於理解和表達的樣貌。到了結局,不僅將原著沉重的虛無感弭平,更迎來了積極又光明燦爛的未來。
此外,電影也略過許多在閱讀時令我揪心的段落:例如在大學時形容金智英是「被嚼過的口香糖」的男生、因為性別的關係因此畢業後的求職也處處碰壁、對於生小孩與否以及小孩的姓氏問題...。然而,透過演員的演技,電影當然也呈現出不同於文字的震撼力,並特別體現在母/女、婆/媳的對手戲中。
雖然這麼說不太公平, 因為小說與電影的敘述方式並不相同,本來就無法對等比較,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書中那平淡陳述卻帶有銳利洞察的模式。不過,若將這部電影放回韓國的社會脈絡之中,或許就能理解導演調和原作中尖銳話語的用意為何了。站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想所有觀眾,都必須肯定《82年生的金智英》播映的時代意義。
幾個有趣的小細節
第一個是小說、電影都有出現的「中秋節」背景。韓國的中秋節可以說是一個比春節還更重要的節日,因為這天必須要祭祖。團圓祭祖自然就必須準備眾多祭品與菜餚,而這項工作也就落在婆婆及媳婦身上。不只是中秋節忙碌,多數人都是中秋節前幾週就開始陪著婆婆採買所需物品,因此,中秋節被稱作是韓國媳婦最討厭的節日,不僅過節前的準備極為繁瑣,過節後還會收拾到昏天黑地。
其次,是金智英在中秋節時,與婆婆一起準備「炒雜菜」的情景。通常在韓式雜菜裡會吃到洋蔥、紅蘿蔔、香菇、黑木耳、秀珍菇、菠菜與辣椒等等,除了菠菜是川燙以外,其他食材全部都必須切絲,然後一個一個「分開炒」(正統作法)。最後,再將這些料與燙好的菠菜、冬粉拌在一起。若是一家四口也就罷了,但如果一次要準備如電影中「一個大鐵盆」的量,光切絲就足以耗盡精力,何況還要炒與拌呢。
最後,我想談談孔劉。前面已經提到,在電影裡的鄭代賢不同於書本的木頭形象,而是一位能夠同情共感的好丈夫。當然,選擇孔劉一來是因為他強大的社會號召力,二來也是因為他有能力替鄭裕美頂住社會壓力;然而,從選擇孔劉的那一刻起,金智英似乎就不像書中能被你與我親易置換的人物,而是瞬間「偶像化」了。這種偶像化並非貶抑,因為這也是市場考量與避開偏激族群的一種必然,但在故事的整體陳述上,終究令人感到些許惋惜。
金智英的未來,該走向哪裡?
若打開韓國的「NAVER movie」,會發現針對《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的評分,在男性與女性之間,呈現出2.82比9.51的極大反差。此外,在高達4萬多則評論中,仍不乏各種仇女的言論,只能說不管在書本還是電影裡,金智英都宛如照妖鏡般的存在。
在《82年生的金智英》書末「作者的話」裡,趙南柱作者說:「我希望、我相信,也努力想辦法讓女兒的成長背景可以比我過去的生長環境更美好,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寫這篇文章的此刻,具荷拉過世的消息已經被確認了。在雪莉離開後不到2個月,我們又失去了一位優秀的明星。環境有更美好嗎?還是現在正走在變好的路上?我也不知道。
(以上圖片皆由車庫娛樂提供)
本文出自外稿作家:多雲時晴
白日是學院裡的文學研究生,夜晚是KPOP習舞者與聆聽者。在韓樂這塊海域潛水多年,終於浮出水面書寫,安撫自身躁動的靈魂。看更多請至粉絲團【癮韓】以及更多多雲時晴專欄文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