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背後都有盤算!《101》作假也許是Mnet與經紀公司「交相賊」
文/多雲時晴
去年8月,我曾經在專欄發表「《101》到《48》屢試不爽!操縱觀眾其實比操縱評審更容易」這篇文章。當時《PRODUCE 48》正在熱播,但經過第二季鐘炫出道失利的結果後,我一直反思:是否在「觀眾參與最大化」的糖衣下,我們都在一種自以為「真實」、「理所當然」的公平中,走入一場被設計好的遊戲?
因為透過鏡頭所呈現的「真實」往往是已經被挑選與重新拼貼的,而透過投票的實踐,其實觀眾無形中也反過來認同了剪輯成果,不知不覺服膺於製作單位的期待,最後加深此種現象的「理所當然」。
▲《Produce》系列節目掀起韓國大選秀時代。(圖/翻攝自Mnet)
這次,我想從「觀眾與節目」的關係,轉變為討論「製作單位和經紀公司」的關係。從以下兩個段落,也許能促使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最近的風波。
秋元康與Mnet的合作:宮脇咲良與其他練習生的「被選擇」
我非常喜歡宮脇咲良,她不僅有著亮眼的外貌,更有著相當努力、敬業的態度。然而,作為觀眾,其實不難發現節目一開始,她就已經拿到了女主角的劇本,以日本練習生代表者的姿態,成為主題曲的中心,更力壓當時AKB的總選冠軍松井珠理奈。
▲宮脇咲良入選《Produce 48》出道組成為IZ*ONE。(圖/翻攝自Produce 48臉書)
也許很多人會質疑,此種結果的產生,是因為當時松井珠理奈的精神狀況並不理想、因為宮脇咲良獲得評審的賞識與自身的努力所以才有被推舉為「中心」的資格、因為「中心」選拔是練習生互相投票的結果所以與剪輯無關......然而,在製作單位重新排列組合後,「明星特質」、「努力不懈」的球不斷地向宮脇咲良拋去,觀眾也跟著節目一同堅信宮脇咲良的明星特質、一同相信她的努力。
▲宮脇咲良在《Produce 48》破音卻拿A等,導師看中她的明星特質。(圖/翻攝自Mnet)
我想強調的是,這些向她拋出的球或許並非偶然,因為在跨國合作中,必須在短時間讓大眾認識日本練習生、創造節目話題性,因此宮脇咲良「被選擇」地承擔了這項責任。我並非在質疑宮脇咲良出道的合理性,而是希望藉由她的例子,帶出第一層反思:劇本給誰、給什麼劇本,絕對會對結果造成重要的影響。即使一季可能只有一個例子,但就是會有一種「極少數」,早在國民製作人選擇前,「製作單位和經紀公司」就已經默默設計好的預設選擇。
相對地,「被選擇」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別忘記那些曾經被莫名其妙塞了惡剪劇本的練習生們,他們也在「被選擇」中逐漸喪失獲勝的可能。
鐘炫的落選與PLEDIS的算盤
接下來,回到第二季,所有人公認最大的「遺憾」就是鐘炫的失利。在比賽前期,他就幾乎得到了出道劇本,甚至早已被視為「國民隊長」,加入出道組絕對會替團體加分。但最後,為什麼會失敗?會什麼PLEDIS(他所屬公司)不曾為鐘炫抱屈?這可能代表著什麼?
▲NU'EST的金鐘炫被視為第二季的最大遺珠。(圖/翻攝自Produce 101臉書)
當時,除了崔珉起的票數一直處於相對後段外,PLEDIS其他3人都有能入選出道組的機會。然而,站在公司的角度,若旼炫與鐘炫同時入選,剩下的人組成NU’EST小分隊,就會有人氣不易抬升的難度。因此,留下當時話題性極高的鐘炫、白虎帶領著NU’EST W,確保這個團體的成功;接著順便從旼炫在Wanna One的收入抽成,PLEDIS最終只要負責兩邊賺錢就好。
換言之,過多入選者,對於經紀公司未必完全是優點,因此經紀公司與製作單位,或許在國民製作人背後,早已達成某種共識。我想再強調一次,這純粹是我的揣測,但若大家覺得好像有道理,那我必須下個小結論:
作假,或許有一部分是Mnet與經紀公司交相賊的結果。故意從出道組拉下來,可能也是練習生原經紀公司的一種盤算。我也悲觀地相信,這種情況一直在出現。
▲李鎮赫被認為是第四季最有希望卻意外落馬的人選之一。(圖/翻攝自Mnet)
寫到這裡,許多人或許會立即聯想到佳恩。最初,我以為PLEDIS有所規劃,但事實證明沒有,因此,我無法解釋佳恩的落選;又或者,我們其實都只是不忍再往更壞的地方繼續思考吧!
昨天看完了李海印(參加過《101》第一季與《偶像學校》卻都落選)的報導,心裡其實相當沉重。在探討「經紀公司與Mnet的關係時,我想說Mnet很壞,但許多練習生的原經紀公司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最終,公平多少都是不公們虛構的。拚盡全力的練習生沒有錯,投票的觀眾也沒有錯,但即便沒有錯也值得仔細反思,身為參與者的練習生與身為旁觀者的粉絲們,在這個龐大的利益遊戲裡,我們站在什麼位置?又如何被經紀公司與製作單位,共同算計了呢?
延伸閱讀►《101》到《48》屢試不爽!操縱觀眾其實比操縱評審更容易
本文出自外稿作家:多雲時晴
白日是學院裡的文學研究生,夜晚是KPOP習舞者與聆聽者。在韓樂這塊海域潛水多年,終於浮出水面書寫,安撫自身躁動的靈魂。看更多請至粉絲團【癮韓】以及更多多雲時晴專欄文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