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影品/《雙城故事》台美雙姝撞擊愛 金鐘6獎入圍烘文學味

文/鳴影品

葉天倫執導的影集《雙城故事》入圍了今年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導演、編劇等6項大獎,包括溫昇豪、曾珮瑜和龍劭華各自提名最佳男、女主角及男配角。這是Netflix首部在平台上播出的台劇。這齣戲並非那種節奏明快過分熱鬧的戲,它其實蘊含濃濃文學意趣,不是指台詞咬文嚼字,而是導演運用大量「排比」及「對仗」精巧編排格式。

▲▼《雙城故事》劇照。(圖/青睞影視提供)

故事主軸初看是台灣大稻埕女孩陳怡蓉、美國舊金山ABC曾珮瑜2人交換住處,交換了台灣和美國不同生活環境,但,根深蒂固的思維觀念卻成了對比。家裡是中醫行的陳怡蓉去到美國上課,受不了老師把針炙穴位名改成阿拉伯數字編號;曾珮瑜第一次到台北阿嬤的老字號服飾公司上班,受不了上司和員工會上班聚餐聊天,下班時間到了又不準時走。

大稻埕和舊金山,不只一萬公里的地理差距,還有習慣的問題。2位母親角色也要對照。一生陪守老公從未離開大稻埕的嚴藝文、移居美國後不曾返台的楊麗音;上一段情節是手持念珠的嚴藝文口唸阿彌陀佛為老公求病,下一段是楊麗音用台語向耶穌祈禱。不同宗教,相同誠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雙城故事》劇照。(圖/青睞影視提供)

導演在劇情推進上,不以大篇幅跳接,而是細段落的縫合。沒有斷點,且能延展形成對比。

用一張病床,導演卻切換兩個不同時空,上一段是陳怡蓉的生母臨終前的不捨掛念;下一段接到陳怡蓉自己病倒,繼母嚴藝文陪在病床邊叼唸。都是以愛為名。

再譬如用一場璀璨煙火,鏡頭交錯映照溫昇豪今昔身邊不同的兩個女孩。這兩個女孩,一個眺望金門大橋、一個經過關渡大橋,她們各自對調了不同國度,邁往心之嚮往的文化探尋之路,追求的都是所謂劇中想探索的「自我價值」;所以她倆能心念相通,導演於是巧妙安排畫面上她倆多次隔空對話。

▲▼《雙城故事》劇照。(圖/青睞影視提供)

曾珮瑜的角色留在台灣,其實是為了完成亡父遺願,陳怡蓉中段震驚於父親罹癌,兩個女孩又有了相似遭遇。同樣都對父親掛念,所以她倆又隔空相擁哭泣。畫面設計的夢幻,但都是寫意,也是呼應。

《雙城故事》有趣的是相異文化對照,但製作的難度也在於台美兩地場景切換、不同語言表演的交錯下,仍能被呈現維持同一暖色調。導演敘事節奏一致,鏡頭速度和配樂輕緩,娓娓道來,所以它沒有過多喧鬧戲劇化,慢火滾燒出文學味。

▲▼《雙城故事》劇照。(圖/青睞影視提供)

楊麗音這位媽媽,即使定居美國多年,仍要求女兒每天要一起同桌吃飯。溫昇豪迎來了從美國前來的新戀情曾珮瑜,是煮飯慶祝;黃柏鈞自美國乍到陳怡蓉大稻埕的家,一樣是獻出好廚藝。不論走到哪裡,坐下一塊吃飯就是台灣人最濃的情意。

龍劭華和陳怡蓉父女都擅長中醫把脈,但他們磨了一輩子的中醫,誰也沒把得出龍劭華身上那一顆腫瘤。最終,該面對開刀化療,龍劭華的不願妥協是「專業」還是「尊嚴」?

▲▼《雙城故事》劇中念爸癌症復發,嚴藝文難掩脆弱,含淚緊摟龍劭華。(圖/公視提供)

黃柏鈞來到台灣的廟宇裡,他依然說「阿們」;曾珮瑜陪陳怡蓉的台灣家人們打氣,要大家牽起手來,像西方人圍圈祈禱模式,但她卻用台語祈禱。導演安排了許多異國文化衝突當作排比對仗,最後仍是告訴觀眾,祝福不分宗教國界。傳統中醫和現代西醫,為什麼一定要對立,何不並行善用?

陳怡蓉到了美國,她自知無法變成大方不在乎禮俗的美國女孩,但也不想當一個討人厭的亞洲公主。她這一趟冒險之旅,不是非得選擇一種文化然後靠邊站,這些親情愛情的歷練不就是要她學會「中庸」。她耿耿於懷已逝生母當初遠走高飛,但育養她大且照護父親與家的是她的繼母嚴藝文,「母親」這分難捨的情,非得必須有血緣嗎?

▲▼《雙城故事》劇照。(圖/青睞影視提供)

《雙城故事》用2個女孩的探尋之旅,帶出兩個城市、兩個語言文化的差異,但無論想要尋根而落地、或想自由而遠走他鄉,一旦面對愛情、父母、人與人的關係、新感情舊回憶、兩代之間的牽絆,其實永遠都可能是同一類的命題。這齣戲完整交織出的感情,就是人性情感的普世價值,不論在站在什麼位置。

(以上圖片皆由青睞影視提供)


本文出自外稿作家:鳴影品

影評人、資深電影媒體工作者,採訪過坎城、威尼斯、釜山、大阪、羅馬等國際影展。曾參與娛樂整合行銷、電影選角顧問;影劇評論發表於臉書粉專「鳴影品」。著有《如果沒有見過地獄你會相信世界上真的有永遠》現代詩集。請鎖定粉絲團【鳴影品】►看更多鳴影品專欄文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熱門影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