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達》其實結合南韓「檀君神話」!第三部開播前必知5大背景
文/次長
我最近最最最喜歡的電視劇,就是《阿斯達年代記》了,雖然次長進入韓劇退休狀態(?這是什麼狀態),劇追得慢、心得也很少,但是《阿斯達》真的是讓我週週期待,難得又會看得令我集集心情激動、又焦燥等下週快來的電視劇,但7月初看到片尾寫「第三季要等到9月7日」,我真的快崩潰了,我真的好恨季度性電視劇啊!怎麼可以讓我等到9月7日,有沒有人性啊!!!!!(崩潰1000字)
(圖/Netflix提供)
我想一堆人可能看到這劇的奇裝異服,根本就沒進場,或是在一、二集打開看到懷疑人生,想說看到什麼鬼?但是這劇真心是越看越好看!!毒性超強,跟吸貓一樣high~~所以這篇是為了還沒進場的,跟很早棄劇的朋友寫的一、二季快速簡略的大綱文,也在7日即將播出第三部前回顧一下!
【作家都是名品編劇】
編劇金榮昡和朴尚淵,他們十分擅長編寫劇情龐大的歷史劇,特別是金榮昡作家,就是寫出家喻戶曉的《大長今》的名編!
▲編劇朴尚淵(左)與金榮昡。(圖/翻攝自tvN)
而在金榮昡與朴尚淵作家合作後,他們履次再創佳作,不論是在過去講訴國家、政治是什麼的《六龍飛天》,或是講訴世宗大王為什麼為人民發明韓文的《樹大根深》,或是到講述一個國家起源的想像史《阿斯達年代記》,都有共同的特色。
編劇擅於運用令人思辯的台詞跟對話,並透過主角們傳遞戰勝逆境、人定勝天的故事,他們習慣在故事開頭,散下許多不同的支線,後面再慢慢收攏,並知道如何運用人們的好奇心勾住觀眾,故事兼具通俗易懂,具正義感及正向義意,所以喜歡他們劇的朋友,一般都會成為老主顧。
(圖/Netflix提供)
【故事背景巧思】
強烈建議想收看這部劇的朋友,一定要去看劇前的介紹篇,在那集中,有很長一段編劇分享創作過程的對話,會讓大家更了解這個故事背後的綱要。金榮昡作家說,《阿斯達年代記》的創作起源是他快十年前,去參加了一場關於原始人類的講座後,開始對原始人類的生活產生有趣的想像,於是開始編寫這部作品。
《阿斯達年代記》劇中的阿斯達,作家稱是從英文的Earth(地球)中,取其arth(아스)做為名稱,加上在韓國檀君神話裡,最後檀君隱居成神的地方阿斯達(아사달),取其字尾的달字,而組裝成아스달。
(圖/翻攝自tvN)
其實以韓文字來看,電視劇阿斯達(아스달)與檀君神話裡提到的阿斯達(아사달)是不一樣的。但檀君神話原文是以漢字編寫,在古文本裡,檀君最後隱居的地方文本裡就是寫著阿斯達,而中文片名在翻譯아스달時,也以直接音譯翻成阿斯達,莫名又成為相同的名稱。
(圖/翻攝自網路)
【結合南韓檀君神話】
但不論名稱是否相似,在故事中相同的是,這是一個關於建國的神話故事,在那個人類尚未擁有國家制度的年代裡,國家又是如何誕生於人類生活的世界裡,《阿斯達年代記》的故事中,通過人類如何馴服了動植物、發展出能煉制金屬的技術,文字也開始被始用,但為了使用技術就需要養活更多的人,也需要更多土地資源,為了人類種種的慾望,最後連貧窮、階級與奴役的觀念也出現在人類的世界裡。
(圖/Netflix提供)
從劇中的各種情節設定看來,《阿斯達年代記》的故事背景是發生在人類剛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左右,是作家們編寫出想像的國家誕生的神話故事,劇情裡融合了神話元素,或是說,人曾生活過的世界,在那個人們敬畏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年代裡,神話及神又是如何被創造及利用的故事。
(圖/翻攝自tvN)
【瓦韓族的聖地神樹寓意】
編劇相當厲害的,將檀君神話裡的部分融合進《阿斯達年代記》的故事裡,像是「神檀樹」、「熊與虎」、「艾草與大蒜」及劇中最重要的三個「天符印」意像。在檀君神話中「天符印」部分,是想下凡來人間弘益人間的檀雄,他的天神爸爸桓因則授予桓雄三個讓他治理人間的「天符印」。
(圖/翻攝自網路)
※天劍、天鏡、天鈴
而在韓文的資料裡,結合蕯滿文化的天符印,是古代社會中象徵統治階層權威的神物,通常被解釋爲青銅劍、八珠鈴、青銅鏡三種東西,三件神物也各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刀(劍)代表了斬斷觀念及習慣;鏡子代表心靈根基要像太陽一樣照耀天地萬物;而鈴鐺代表要用真理喚醒全世界,使世界迴盪。作家將出現在檀君神話中的帶著「天符印」治理人間的意象,融合出現在劇中,並象徵劇中三個要角的身份與責任。
從部落走向城邦,再接著要再走進國家的前哨時刻,《阿斯達年代記》的故事就是在描寫這段時間裡的故事,因為種種緣由或個人目的,而在阿斯達鬥爭的這些人,也是人類過去的共同故事的想像劇。
次長將會在開播前,一一喚起大家對《阿斯達年代記》的記憶,請繼續鎖定後續解析唷~
本文出自外稿作家:次長
自2013年意外收看了韓國的綜藝節目後,一腳滑入韓國的世界,透過韓國大眾文化認識了全然陌生的韓國。2014年末開始以「韓國的筆記」在臉書活動,當時最流行的劇就是《未生》,在100人不到的粉專裡莫名地被稱為次長。看更多請至粉絲團【韓國的筆記】看更多次長專欄文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