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影品/《沒有煙硝的愛情》到底要不要在一起 鐘擺都殺死了時間
文/鳴影品
看這部片如果要花點心思看會有點累,我本人是因為歷史時代背景,還有男女主角一直有完沒完地分合;也或者你可以不要管它的背景,它就變成很冷調的文藝愛情糾纏片。
英文片名叫《Cold War》,直接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當時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擁護各盟國、以及蘇俄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兩派相互對峙長達約40年,「冷」意即表面上雙方並未大規模正式交戰,即使私下是暗潮洶湧。片中,男女主角在1949年蘇俄掌管的波蘭相識、相戀、數度分合走換不同國家,就在冷戰期間。
劇本饒富含意的指向就在此,包括男女主角數度分開的不同立場,包括音樂的變化,都和冷戰對立有類比的意味。
女主角一開始像出身社會主義,卑微地在眾鄉村女孩間參與歌舞團徵選;男主角則是主考官之一,已是有專業地位的音樂指揮家,所謂的資本主義分子;這在歌舞團後來被國家單位要求表演歌頌史達林之類的政治思想歌曲時,男主角內心是產生抗拒而欲逃離的,女主角則因為需要被團體接納,對演唱什麼根本沒任何差別;他們倆初期雖然愛,但潛意識有點像「冷戰」的兩方。
如果你不熟悉這些歷史背景,或者跟我一樣不是很感興趣,其實也沒關係,這部電影之於你就會變成一部很美的「文藝片」。首先,它的攝影畫面極具美學,雖是黑白呈現,但燈光設計得出色,讓畫面景深充滿層次感;大的遠景都猶如畫一般講究構圖,靜的可以是帶有溫度的凝視,動又如他倆行走在街道,游移一樣地行雲流水。
再來是你一定不可能忽略的音樂,從一開始的波蘭民俗樂、到古典鋼琴,再到後段的西方爵士,歌舞團的多部合聲演唱,或是女主角一枝獨秀的淳厚迷人嗓音;尤其電影中段,她在巴黎的酒吧演唱抒緩的爵士曲《Two Hearts four eyes》,簡直美得令人屏息,我愛死了她的歌和她的聲線。她其實長得有點像小珍妮佛。
這首主題曲《Two Hearts four eyes》原來是波蘭的民俗樂曲,但電影將它改編成慢版的抒情爵士。爵士是西方主義的產物,二戰期間原本是不被共產國家接受的;所以曲風的轉變,也意味著冷戰的二元對立;電影的音樂比重也是,前段因為歌舞團的戲分,充滿民俗樂;後段在巴黎則是大量的爵士。
如果要抽離這些戰後仍動蕩不安的歷史背景,其實故事就變成這對男女情牽十多年愛不完分不煩的故事。他要帶她逃,她不敢走;多年後異地重逢,瞬間再重燃烈焰;但她依然害怕不安地逃了走。後來他們都曾經跟別人在一起,但其實又忘不了對方,過了幾年又再相遇again…
畢竟,女主角因為家庭破碎,一心追求的是穩定安全感,男主角則渴望自由地想逃,但她要的是合法地離開、安穩地過活。雖然相愛,彼此的價值觀始終衝突著。一度再相遇,她罵他是「流亡的波蘭藝術家」,他在街上給她一巴掌。
但因為導演的處理手法維持得很冷靜,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戰事的描述,沒有煙硝戰火,所以Drama其實被壓抑得很少,導演刻意用文藝的唯美感厚厚地包裝那殘酷時代的悲。
女主角後來要把一段文字唱進《Two Hearts four eyes》,她唱到「當鐘擺殺死了時間」,她問男主角說這句很不搭,誰寫的?看不懂,寫得糟。
後來她懂了那句話的意思。
在惶惶不安的時代氛圍下,他倆的「對峙」在冷戰經年累月延續下,關係最終還是有了決定。雖然百轉千回的歲月漫長,但就像那句話的暗喻一樣:當你陷入了愛情,時間變得再也不重要。
鳴影品
影評人、資深電影媒體工作者,採訪過坎城、威尼斯、釜山、大阪、羅馬等國際影展。曾參與娛樂整合行銷、電影選角顧問;影評、劇評發表於臉書粉專「鳴影品」,並散見GQ、奇摩等平台。著有《如果沒有見過地獄你會相信世界上真的有永遠》現代詩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