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榆發文了!3點解釋「中國台灣」爭議:尊重,但不能同意
記者林映妤/台北報導
金馬55「中國台灣」政治議題延燒,台灣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在台上說:「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一席話被指是爭議起源,她18日下午4點半在臉書發文,提出3點解釋,表示尊重台上所有人發言,「我尊重,但當然不能同意。」
▲傅榆(右)發文表示若無法踏足中國電影界會很遺憾:我願意承擔,且並不後悔。(圖/攝影中心)
傅榆在台上表達希望台灣被當作「獨立個體」的言論,接著涂們頒獎時脫口「特別榮幸再次來到中國台灣金馬獎頒獎」,接著以《我不是藥神》奪下影帝的徐崢在台上高呼「中國電影一定會越來越好」,最後《大象席地而坐》後期製片高一天獲最佳劇情長片獎時說出,「我覺得電影是可已超越語言的,它可以讓語言變得『統一』。」讓全場氛圍再度凍結,挑動大家敏感神經。
傅榆臉書全文:
一夜之間收到許多留言與訊息,謝謝大家的關注和關心。我沒事。以下是我的幾點說明:
1. 對於許多網友(大部分來自中國)在我的臉書上寫下的上萬則回應,其中包括許多怒罵和攻擊,其實我看完並不特別憤怒或難過。
許多媒體昨晚報導《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一部「太陽花學運」紀錄片。但其實318運動只是這部片的一部分,片名中的「我們」,指的是一位台灣學生、一位中國學生,和我自己。這部片不只是在記錄我們一起經歷的台灣大大小小社會運動的過程。我最初的構想,其實是想探究:在台灣國內,及台灣與中國、香港之間,懷抱不同國族認同、具有不同政治立場的年輕世代,是否能夠透過對話,來理解彼此的立場與差異,甚至共同合作?
從2012年我創作《藍綠對話實驗室》,到六年後的這部《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我都記錄了許多不同立場的年輕人互動、對話的過程。
昨晚到今天,有些朋友說:「如今這些網友的留言,看來對妳的創作初衷是最大的諷刺。原本想對話的,現在卻還是化為上萬則咒罵的留言。」
但我不是這樣看的。
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公民社會存在著大量的誤解與仇恨,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事實。我的創作就是想處理這個問題。如今這個場面,不見得是結果,而或許能是另一場對話的開始。
昨晚頒獎典禮後,在頒獎台上有部分中國領獎、頒獎者接續講出「中國台灣」、「兩岸一家親」等言論。我尊重,但當然不能同意。
我可以理解他們當中許多人做出的反應,或許是出於無奈與恐懼。但如果他們當中有人心中真是那樣想的,我也想誠摯地邀請他們,以及灌入我臉書留言的中國網友們,有機會的話,一起來看看這部作品。
2. 我在頒獎典禮上的發言,並不是「一時激動」,更不像部分中國網友所說的「受到民進黨政府的指使」。這是我自己一直以來就很想為這部作品所說的話。
有些網友說:「從此之後妳不用混了,更不用想踏足中國電影界」。對於日後或許無法再和許多優秀的中國電影工作者交流,我當然也有遺憾。但對於我日後職業生涯所可能面臨的一切後果,我願意承擔,且並不後悔。
另有部分評論說:「講話要看場合!妳個人的自私毀了金馬獎多年來的經營,以後中國政府不可能再讓中國電影踏足金馬」。對於這點,我想說的是:我在頒獎典禮上講的話,其實也是我這部作品中的部分主題,這不是一句「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可以迴避,因為這部片的拍攝對象本身就是政治。我很感謝金馬奬的評審們讓這部作品得獎。作為導演,我必須為我的作品說話,來回應他們的勇氣。
社會各界對於金馬獎有不同的想像,我尊重。我的行為也供社會公斷。至於金馬獎的未來該走向何方,需要電影界的各位朋友繼續來共同討論。
3. 最後再貼一次我昨晚發言的全文: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很多人以為是在講政治,但它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錯。我們可能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以上這段話,以及這篇文章,就是我所有想說的話了。昨晚到現在湧入許多專訪的邀約,恕我暫時婉拒。
我這部創作最終想說的,其實是:我們的政治不應該總是投射期待在某個個人身上,而是靠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感謝許多朋友的聲援。但我無意讓自己也成為另一個被投射過度期待的對象。
作為導演,我會持續用我的作品說話。
作為一個公民,如同我昨天在頒獎前受訪時說的,下禮拜投票,我會對13、14、15號公投投下同意票。希望每一位公民,也能勇於做出自己的選擇。
謝謝大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