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影評:唯有錯過,才有真正學會去愛的後來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以下皆同)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文/彭紹宇

曾在北京聽過一場劉若英的講座,帶著輕柔嗓音和知性內涵,娓娓訴說著她的人生哲學,長期定居北京的她近年較少出現在台灣鎂光燈前,但那次分享讓我重新瞭解了這個人。那時的劉若英已是半退隱的狀態,儘管印象深刻的銀幕作品是二十多年前的《美麗在唱歌》,但因為音樂作品使她對我而言一直都不陌生,沒想到再聽到她復出的消息,竟已有了導演的新身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有多少時間是用來追求事業成就,又有多少時間是拿來愛人呢?答案對不同人來說必定不一樣,不過沒有人天生就具有愛人的智慧,往往受盡傷害才換來一次痛徹心扉的成長,也因此講述「愛情」的故事往往最能引起大家共鳴。

尤其在華人世界中,情歌金曲、愛情劇或電影總能一出再出,儘管劇情抽絲剝繭後可能都大同小異,卻依然擁有使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力量。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在愛情這個巨大命題之下,不見得每個人都幸運地擁有一段美好的戀愛,但大多數人通常都有這樣一位前任,曾經能為那個人奮不顧身,擁有願意放棄全世界的勇氣去愛,但最後你們仍走散了,而這段愛情在心中曾經是多麼深刻,當成為過去式時,就會化作剜得多深的傷口。

《後來的我們》改編自劉若英2011年出版的小說《我的不完美》中的短篇〈過年,回家〉,場景從台北移至北京,而時間軸自2007年跨到2018年,並以每年過年作為分際,敘述兩個同鄉的年輕男女至北京打拚,這對多年好友逐漸培養出情愫,但愛情卻隨著現實壓力與價值觀不同而逐漸崩毀。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說實話,這的確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愛情故事,「北漂」的青年世代擁有大膽作夢的基因,如同電影中男女主角來到北京,方小曉〈周冬雨 飾〉總希望能找個有房有車的北京人嫁了,林見清〈井柏然 飾〉則盼望在這個充滿可能的大城市落地生根、成家立業。這個世界加上夢想的濾鏡總讓人感到格外熱血,但嘶吼完、許願完過後,仍然是社會襲來無止盡的沉默。

相遇又豈能相知?即便有幸相知,能夠相伴的人終究寥寥無幾。該選擇愛情或麵包,這個亙古難解的大哉問,遺憾的不是誰輸給了誰,而是當一同走過荊棘路,卻在最後鬆開了手,成為彼此心中那個熟悉的陌生人。而最痛的是,你會發現愛而未得,其實才是愛情世界中的日常。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我們總是有太多的假設──如果那天你留下來,如果你先放下身段,如果當時我們不要這麼逞強,如果……但就是因為這些無數的如果,才更顯得現實難以改變是多麼狼狽。片中飾演男主角爸爸的田壯壯,有這麼一句話觸動我,他說:「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這些可能都得等你們老了,才能體會得到。」然而不辜負彼此,其實一點都不容易,當我們怔然獨處於人去樓空的筵席中,我是不是應該更柔軟一點,是不是當時應該不那麼好強,腦子裡依稀聽見的笑鬧聲,都不過是每段關係最後的片尾曲,曲終迎來的,便是人散啊。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劉若英寄託她對於愛情的理解和想像,作為首執導演筒的處女作,整體來看雖不算是怎樣完美的作品,故事敘述有點碎片化,文藝腔過濃厚的對白若能稍稍修飾會更好,但「情懷」為整部電影補上不少分,我想這也是劉若英所想要達成的目標吧。以她獨特的溫柔口吻講述這段心碎故事,搭配攝影大師李屏賓藝術般的畫面,一切美不勝收。她其實都在做這件事,過往透過歌聲、透過文字,而現在則是透過畫面,喚起人們心中那塊一直以來刻意遺忘的掏空。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因為這部電影,我又重新哼起這首童年時的愛曲,《後來》這首歌剛推出時我才二歲,因此當我喜歡上這首歌時,它早已不算是新歌了,我記得小時候喜歡它是因為其中一句歌詞「梔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藍色百褶裙上」,每當唱到此段,浮現腦中的便是一幅不能再美的畫面,同時它也是這首歌中較低音的部分,彷彿像是在耳邊述說故事一般,在歌曲開頭引領人進入一個有著青青草皮的世界。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然而長大後談了幾場戀愛,才彷彿逐漸懂得它的意涵,要怎麼才能如此輕描淡寫地敘述那段往事,這該需要多大的智慧與勇氣?

而電影《後來的我們》如同這首歌的影像加長版,帶有點青春獨有的青澀、回憶、遺憾、後悔與理解的悵然若失,男主角林見清真的清楚了嗎?女主角方小曉後來曉得了嗎?無論如何,這個男孩愛著女孩的故事,永遠都不會再重來。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演員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帶有點叛逆與靈動氣質的周冬雨,「小曉」這個角色其實與她代表作《七月與安生》中的「安生」有幾分神似,時而單純,但也懂得人情世故;時而旁觀等待,卻又能一語驚醒夢中人,因為性格立體而不太容易詮釋,但周冬雨擅長以堅強外表包裝柔軟,讓角色乃至整部電影能夠成立。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另一方面,身為中國大陸炙手可熱的新星,歌唱選秀比賽出身的井柏然,從音樂事業轉戰戲劇電影,表現也反映在票房和國民度上,與現下許多偶像不同的是,他極力擺脫偶像包袱,接演的角色不限於高富帥的萬年學長,反倒積極嘗試多元戲路,這次從大學生一路演到中壯年,出乎意料地說服力十足,與周冬雨的默契配合更是自然得無話可說。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田壯壯所飾演的父親則是本片亮點,雖然戲分不多,且常常都是在家等待、吃飯或做菜的場景,但從他內斂而不多語的演技當中,彷彿看見華人父輩的集體特徵。

片中一段過年時他打電話給兒子的戲,父親說「家裡很熱鬧,別擔心」,兒子則回說自己「年夜飯吃火鍋烤鴨大餐,豐盛得很」。但鏡頭一拉遠,才發現父親形單影隻,而兒子雜亂的桌上,是一碗早已涼掉的方便麵,鏡頭語言無須冗贅。此外,田壯壯在片尾的一段聲音演出,為電影想傳達的情感畫龍點睛。

《後來的我們》。(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你可以說愛情電影是那樣世俗芭樂,但這個世界總是需要這樣的電影,讓每個人在各自的遺憾當中連結,或流淚、或憤怒、或後悔、或緬懷,即便是被視為「錯誤」一段關係,但唯有經過這段過程,才會有真正學會去愛的後來,不是嗎?

●彭紹宇:
政大外交系學生,現為自由影評人,認為電影傳達生活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延續,因為從電影得到許多,也希望介紹好電影給更多人。在各大媒體都曾發表文章,目前於ETtoday韓娛版開設專欄「彭紹宇看韓國」。
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熱門影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