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女孩不只要粉紅泡泡而已!《愛情的溫度》談場理性的戀愛
文/貝爾達(熊大)
《愛情的溫度》劇名已經點出重點是「愛情」,但其實它並不是只有粉紅泡泡的浪漫情節;反而,它就像是韓國版的《愛在日落巴黎時》系列一樣,由男女主角對於人生態度的對話,上演了一場有邏輯性思考的戀愛。
2017年除了《秘密森林》之外,已經很久沒有我覺得可以說出「必看!」的韓劇了,《愛情的溫度》就是等待已久的佳作,目前演到第6集(舊制算法),一切安排均相當合理,討論愛情的連續劇別說是韓劇,其他國家的劇也不在少數,能夠殺出一片重圍擄獲我的芳心(自以為),重點就在於「對談」。
為什麼說《愛情的溫度》是韓國版的《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和《Before Sunset(愛在日落巴黎時)》呢?很簡單,那就是大量有內涵且令人玩味的對談。
在劇中女主角李賢秀(徐玄振飾演)的職業是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編劇,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不能少了邏輯和思考,所以整齣戲前面演了短短4小時至今,女主角不斷地思考又思考,雖然遺憾的是因為想太多而送走了初戀,但也同時因為想很多、成功的站上自己想要的位置。
當現今韓劇不斷地「下重本」追求場面的盛大、男女之間的粉紅泡泡名場面,又或是平常不會說、黏膩到手指彎曲的肉麻台詞時,《愛情的溫度》讓人最喜歡的是,它沒有過多的setting感台詞,沒有油膩到不行的「霸氣總裁俏女子」風格的浪漫場面,但在描述一名23歲小男人(?)不顧一切的告白與29歲有事業危機、快要進入3字頭熟女面對愛情遲疑時的感情線之際,都掌握得恰到好處。
男女主角的鬥嘴不是為了呈現粉紅泡泡,而是為了跟自己的內心對話,他們的交流看似平和,實際上卻是暗潮洶湧。
下面這一段是第1集(舊制)最後我最喜歡的一段對話。雖然很多人剛打開《愛情的溫度》覺得男主角的告白沒頭沒腦,怎麼才剛見面就愛上,但我卻覺得剛好相反;男主角溫正善(梁世宗飾演)正是恰當地詮釋出自己年幼的衝動但又堅硬的個性,融合的完美之後提出了交往的要求。他沒有打造一個超浪漫情節,也沒有過於設計感的台詞,而對上女主角比較屬於一般人的思考路線提出的問題,開始精彩的「辯論」(戀愛)。
「要交往嗎?」「你瘋了嗎?」「我沒有瘋了,要交往就是瘋了嗎?」「對不了解的女生說要交往,怎麼不瘋?」
到這裡,我覺得這段對話就足以讓大家勇往直前(?)看下去此劇。一般人交往時又真的「很了解」對方嗎?不是吧。愛情的定義從來不需要考慮,完全是感覺問題,這個場景已經再再替大家說明兩人的人設,溫正善單刀直入,李賢秀熱愛思考。
「我經過深思熟慮。」「我們見面才不到5小時,講話才30分鐘...」「我只花了1分鐘就決定要當廚師。」「一見鍾情很危險喔!」「因為危險才顯得很困難,因為很困難,所以我做這個決定並不膚淺。」
天啊!看到這種對話的台詞,你還能不愛這戲嗎?有多少男女主角會好好的站在雨中進行這種邏輯性的思考,不趕快設計一些投懷送抱的情節才怪XD。
第二個推薦《愛情的溫度》的原因,就是這樣的呈現效果不容易,很「吃」演員。就像外國電影《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一樣,如果沒有伊森霍克和茱莉蝶兒是撐不起來的,徐玄振和男主角梁世宗這次沒有讓我們失望,演技實在太精采!
徐玄振不算典型的南韓美女,但她可以說是天生的演員,當初她以女團身分出道後轉往演戲領域,實在是我們的福氣啊。(感恩玄振!讚嘆玄振!) 外界近期對她最有印象的就是《又是!吳海英》,但如果你有看到角色重疊的疑慮,你想太多了!(快醒醒~)
徐玄振的演技很內斂,會做出細微的調整,比方說吳海英跟李賢秀看起來在事業上不得意、在愛情上也沒啥進展的熟女,但其實吳海英是毫無自信的,李賢秀卻是放棄好工作來挑戰夢想的。吳海英面對愛情課題時會失控爆走,身為編劇的李賢秀只會內心小劇場,表面上她還是不斷地思考再思考。
她可以演少一根筋的大喇喇角色,也可以演出氣質古典美女(一定要看古裝劇《三劍客》);她可以演出吳海英這種豁出去什麼都不要的瘋子,別人也不覺得她美麗,但徐玄振也可以詮釋其實被眾人認為外表是美麗(男主角和編劇同事都說過李賢秀很正)、被家人認為是人生勝利組、被小男孩、大男人追求後都不斷思考的理性職場女子。
男主角梁世宗更是一鳴驚人。他曾經演出過《Duel》這部連續劇,三重人格的演技讓外界一致好評,雖然《Duel》爛尾收場,但我相信《愛情的溫度》就是他的第一次生涯高峰了。
外表有些老成,但梁世宗把角色掌握得最好的是,他時不時仍流露出小男孩的稚氣和猶豫,跑到女主角家歡欣揮手的幼稚開懷,叫對方「等我吧!」的不多設想,一名29歲的女子要等23歲的男孩有多不容易,他當時沒想到,但他又不是只有幼稚,對於事業的渴望和個性的強勢,這都是他詮釋成功的地方。
最後是,我也很喜歡劇名。不管是廚師或是編劇,「溫度」是最重要的因子,而他們的交集就是愛情,愛情中,當然也要調整溫度!
《愛情的溫度》少了推砌式的「名台詞」,但看完卻很有感觸。劇情讓男女主角5年內都沒有聯絡,其實他們一定可以問到彼此的聯絡方式,但不做的原因、我也很喜歡。從23-29的差距,到了28-34的差距,表面距離沒有變,感知距離卻是縮短了,一名29歲的女生有87%的機率(我亂編的)會拒絕小5歲的對象,但時光流逝之後,34歲的女生要接納28歲的“他”,其實不難。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轉變但又很奇妙的現象,我相信所有29歲的女生都懂這樣的心境改變,我期待編劇繼續好好說這個故事。
(以上圖片由愛奇藝提供)
本文由貝爾達(熊大)《愛情的溫度》來一場韓國式的“愛在日落巴黎時”授權提供
讀者迴響